时间: 2025-01-05 08:33:07 | 作者: 乐鱼全站网站登录首页
作为金融支持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保险可以轻松又有效分散科学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全力发展科技保险,是扎实做好以科技金融为首的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在广东,如何进一步发挥科技保险的效能,更好地为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科技强省建设保驾护航?2024年10月~12月,在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的指导下,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联合广东主要财产险公司,发起广东科技保险发展专题调研活动,走进保险企业、科技公司、高校院所、行业协会、重要科学技术创新平台,以及各地市科技主管部门等,一同探讨广东科技保险发展新模式,携手求解金融赋能科技自强新路径。
“早期药物研发的不确定性非常高,科技保险能保什么?我们应该拿出多大比例的研发资金去交保费?最终保险又能反馈给我们什么?”近日,在中山市生命科学园一间办公室内,广东智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郝思佳向与会保险业代表抛出了生物医药企业关心的问题。
这是一场聚焦作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调研,企业的提问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科技保险在多个行业推进仍面临的主要症结——供需匹配。
从需求侧来看,对于科技保险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许多企业负责人还没明确的认知。从供给侧来看,与生物医药产业相关的科技保险覆盖面也有待进一步优化。
2024年10月~12月,在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的指导下,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联合广东主要财产险公司,发起广东科技保险发展专题调研活动。
南方财经智库研究员走访多地生物医药产业、科研院所发现,行业反馈的主要风险点涉及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开发生产、上市推广等多个领域,而现行科技保险产品主要是针对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药物临床试验及上市后的知识产权侵权等环节。
空白领域是暂时缺位,还是难以覆盖?生物药物研发有一个常提及的“30理论”:10亿美元投入、10年研发周期和1/10的成功概率。“从0到1”的研发成功率难以预测,早期研发的高度专业性与高度不确定性对药品研发风险可保性带来直接影响,也为保险入局设下了极高的门槛。
“科技保险只能保过程,不能保结果。”调研过程中,多位受访专家觉得,受巨大的不可控风险影响,科技保险现阶段还很难切入“从0到1”的生物药前端研发环节,建议可聚焦为产品“从1到10”的降本增效环节提供风险减量服务,并可先从医疗器械着手,由政府牵头调动各方力量逐步建立行业数据库,为科技保险产品的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今年以来,广东在科技保险方面频频发力,已相继推出《广东省低空飞行器综合保险示范条款》《广东省研发技术应用综合保险示范条款》等两个在全国具有首创性的科技保险示范性条款。南方财经智库研究员了解到,近日广东省药物临床试验责任保险的示范条款也已进入专家论证环节,业界仍在加速寻找科技保险所能与产业创新所需的最佳契合点。
科技保险作为科技金融体系至关重要的一环,发展明显提速。其中,生物医药类科技保险也加快跟上。
据南方财经智库研究员不完全统计,目前保险业推出的生物医药类保险产品已覆盖上市前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医疗技术临床研究、药物临床试验、人体临床试验等责任保险及上市后产品责任保险等环节的财产险。
随着系列支持政策、行业指引陆续落地,在实践层面,生物医药类科技保险推进现状如何?
近日,南方财经智库研究员走访广东多地生物医药产业、科研院所发现,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已投保了部分科技类保险,以防范潜在风险。不过,生物医药类科技保险仍处于供需对接、产品设计调整、培养市场认知的初期阶段,未来仍具较大发展潜力。
从需求来看,对于科技保险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许多生物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还没明确的认知。“目前我们还没有真正感受到这类产品的实际效果,也希望未来能够与相关业界或政府部门做进一步沟通和交流。”一品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张明渊表示。
究其原因,除科技保险产品宣传推广不到位外,细致划分领域的风险差异巨大,导致不少风险未能被保,也成为目前市场供需错配的原因之一。调研企业反馈,在药物研发生产、医疗器械、CRO(医药合同研发机构)等不同细致划分领域,企业所面对防范的风险状况差异很大。
其中,药物研发制造企业较为关注研发中断和研发成本上涨的风险。药效不达预期、安全性测试未通过等原因都可能会引起实验方案需要调整,因此导致研发的中断或是研发费用的大幅增加。
医疗器械行业企业则较关注实验仪器的操作损失风险,以及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如有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提到,在其与多个团队、多家企业共享实验仪器的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的设备损坏和成本损失,是其目前面临的风险之一。一家专注于康复智能机器人研发的企业也提及,比较担心产品在应用阶段出现失灵,对使用人造成伤害。
对于CRO企业,其主要关注的风险点来自因客观问题造成与合同委托方合同项目不能落地所导致的纠纷。
此外,即使面对同一环节,比如药物运输,不同企业面临的风险也不完全一样。例如,专注检测服务的企业对试剂运输的温度要求更高,从事器官医学研究的企业则对器官运输速度要求更高。调研中,一家主营RNA科学研究与应用转化的企业就提及,因细胞培养基等实验试剂对储存条件要求比较高,在长距离运输中常常会出现试剂因保存不当损坏,因此导致交易违约的风险。
面对“从0到1”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极大的差异化,很难积累足够的案例,且涉及到生命安全的领域,一旦出险,赔付额都不低,对保险公司来说“性价比”不高。
“从商业角度来看,生物医药领域保险产品收取的保费不高,单笔损失金额却非常高,加之可保的标的物数量有限,保险公司无法通过大面积投保减少相关成本,因此险企承保意愿普遍不高。”调研中,一位财产险公司负责人坦言,目前生物医药类保险产品推广面临较大压力。
“传统保险是单一产品,生物医药领域的保险则需要出示一套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要将原来的标准化产品转向定制化、个性化产品,这就是我们难的地方,也是我们在转型的过程中要做的一件事情,我们要更深入参与到产品研制设计中去。”该负责人坦言。
生物医药领域涉及面广,准入门槛高,专业性极强,就承保能力来说,科技保险应如何入手?
一位省级科研机构负责人对南方财经智库研究员表示,相对于研发周期较长,风险难以把控的药物研发制造,现阶段保险机构可先从研发周期相对较短、投入比较小、研发逻辑相对更可预测的医疗器械着手。
他认为,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如果能在早期看准某一医疗器械产品的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研发阶段就开始参与提供医疗器械研发的风险保障,并伴随产品成功推向市场,那么保险公司在产品上市后,绑定医疗器械产品责任险,是一笔相对“算得过来的帐”。
此外,险企可同时聚焦为产品“从1到10”的降本增效环节提供风险减量服务。
“‘从0到1’是科学家做的事,风险很大,而且完全不可控。1000个人都朝着一个方向去走、去努力,最终可能只有千分之一能实现‘从0到1’。”该负责这个的人说,“但‘1到10’的路径是相对可把握的。”
原因在于,“在推进‘从0到1’的过程中,为实现功能,我们会做很多冗余设计。所以从‘1到10’主要做的就是降本增效,在减少相关成本的同时,增加产品或设备的稳定性和应用性,即面向用户使用的友好程度。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科技保险或许就可以介入,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风险减量。”该负责人表示。
但,这同样对保险机构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理解力提出了高要求。因此,推动建立聚焦生物医药行业的风险数据库也成为多家保险机构的共同呼吁。“缺乏数据我们就没有很好的方法把握生物医药领域太前端的风险,没办法研判项目落地的可能性或概率,包括成果转化的风险评估。”一位保险机构负责人表示。
南方财经智库研究员在调研走访过程中发现,部分科研院所也与保险机构达成了共识,希望可以由政府牵头,调动各方力量合作搭建行业数据库,为科技保险产品的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12月5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关于强监管防风险促改革推动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及,要加强央地协同,发挥部门、地方、行业的非消极作用。强化数据治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数据共享,整合建立共享数据库,为财险业经营管理和相关公共服务等提供数据支持。
除了数据共享等基础设施需求外,针对生物医药这一特殊领域,发挥财政补贴作用也是不少业内人士的呼吁。
“目前我们也在探索模式转型,希望能够通过‘政策支持一部分、保险公司分担一部分、企业支付一部分’这种三方联动的方式,利用政策支持叠加商业化运作,解决生物医药保险领域面临的核心问题。”该负责人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部分地市已开始在政策层面回应市场需求。10月印发的《中山市支持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水平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明确,鼓励保险机构开发创新型科技保险产品,按照实际缴纳保费的最高20%予以补助,单个保险最高补助50万元,单个企业一年最高补助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