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向塑料格栅 —

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研发过程回溯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时间: 2025-04-16 21:00:23 |   作者: 单向塑料格栅

  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做谋划部署,2021年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科学技术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同年8月2 日《指导意见》印发,指出探索建立重大成果研发过程回溯和阶段性评估机制,加强成果真实性和可靠性验证,合理评价成果研发过程性贡献。

  本研究试图采用探索式案例分析方法,基于扎根理论编码技术,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成果3类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研发过程分类选取典型案例,探索构建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研发过程回溯路径的理论模型,合理评价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研发过程性贡献。

  结合所有的领域对于回溯法的应用,回溯法的定义是一种试探和递推法,按一定的条件向前搜索,以达到目标,当试探和探索到某一步时,发现原先选择并不优或达不到目标,就退回一步重新选择,这种走不通就退回再走的技术为回溯法,而满足回溯条件的某个状态的点称为“回溯点”。回溯概念的界定包括:一是回溯法解决的问题本身复杂程度高、规模较大;二是回溯法是处理问题的所有方法的集合;三是回溯法与枚举不同之处在于回溯法会及时止损。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研发过程回溯是科技成果评价的重大政策创新,有利于加强成果真实性和可靠性验证,合理评价成果研发过程性贡献,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为了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冲击,以科技自立自强带动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研发过程回溯本质上是一种阶段性评估机制、责任分配与落实机制和要素保障机制,以期在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研发过程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以下简称“四链”)深度融合。

  重大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特征可以用4个维度来表征:一是涉及创新链条长,往往在一个重大成果转化中涉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多个环节,这些环节不仅是以串联的形式出现,有些还是并联的形式出现;二是涉及领域广、综合性强、创新主体多、配套的技术多、参与主体的创新协作多,因为创新链长,单个单位不可能完成全部转化,解决的技术难度高,需要多家参与机构高度协作;三是转化周期长,正是由于创新链长、创新主体多,重大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周期比一般的成果转化要长很多;四是重大科学技术成果价值多元,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由于其定位负载着技术、科学、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元价值,原创性强、价值凸显。正是由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这些特征,才使得回溯机制尤为重要。

  基础研究研发过程回溯路径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如图1所示,纵向是基础研究整个研发过程,正常的情况下分为研究方向确定、研究方案设计、研究实施、重复性验证、完成研究,每个阶段均可以向前面任一阶段进行回溯,在对阶段性研究预期指标做评估的同时,伴随着横向的回溯路径,即研发过程的管理体系支撑研究实施、研究实施围绕着研究方向,在横向回溯过程中,管理体系是不是能有效支撑研究实施、研究方向是否随着研究实施进行动态调整都是横向回溯的重要内容。回溯时间点的选择包括回溯机制常态化、合理设置回溯节点,根据基础研究的特征,有明确的目的性地设置尊重科研规律的考察节点。在回溯考核标准的制定上,基础研究着重在相关的标准制定、指标分解以及提高容错率。

  评估内容有动态调整的研究方向以及项目管理体系。基础研究因其研究方向的不确定性高、探索性强,其研究方向特征强调国际竞争力、原创性突破,鼓励自由探索;在研究过程中伴随着研究预期根据实际变化调整,阶段性评估结果决定方向。围绕着研究过程,项目管理体系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包括了首席专家负责制、项目管理机制、团队管理机制、团队间协调机制。充分的发挥首席专家的作用,包括加强首席专家责任担当、压实科研人员责任、相关科研自主权下放以及让青年学者独当一面;项目管理机制包括了加强项目发布方与项目组沟通、合理进行项目拆分、关键节点性攻关、实施“揭榜挂帅”制度、完善经费管理,加强项目发布方与项目组沟通在相关的研究预期调整以及滚动支持考核、相关的容错机制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团队管理机制侧重避免过度监管以及项目团队循环选拔,以最大限度发挥小组成员积极性和提高管理效率;团队间协调机制包括负责人牵头协调机制以及子课题团队合作机制。

  基础研究基于回溯过程中阶段性评估结果:一是对是否贴合原有的研究方向进行考察,因为基础研究的不确定性高,研究方向也是随时动态调整;二是研究过程中关注主体责任和考核标准的完成情况,定期考核节点与根据科研规律设置的合理考核节点相结合,既突出了常规考核也尊重了基础研究的科研规律,提高容错率;三是在基础研究中项目管理机制根据其特征,通过项目拆分可以激发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力,小项目节点性公关可以突击解决攻关性任务,“揭榜挂帅”机制往往应用于项目目标明确但是技术范围广的科技项目,符合部分基础研究的特征。通过评估:一是对原有决策的产生机制、产生环境和影响因素进行客观分析,列出原有决策失误或成功的产生过程并究其原因,找出原有决策中相关影响因素;二是对执行过程中与原有目标形成差距、或超出预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做多元化的分析,厘清关键性影响因素的基础原理,找出各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形成回溯总结,并对后续研究方向、研究预期指标分解以及项目管理体系等形成方向性指导意见。

  应用研究研发过程回溯路径也可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如图2所示,纵向应用研究整个研发过程也分为研究方向确定、研究方案设计、研究实施、重复性验证、完成研究,每个阶段均可以向前面任一阶段进行回溯,根据研究节点的不同研究考核指标也不同,应用研究在纵向回溯的同时进行横向回溯,研究实施围绕着研究方向,但与基础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应用研究的研究目标一般是确定不变的,其最重要的包含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重大共性关键产品,强调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一般应用研究的研究目标需要对关键指标进行确定,并且通常情况下是不会改变的。研发过程的管理体系支撑研究实施,在横向回溯过程中,研究过程是否紧密围绕研究方向、管理体系是不是能有效支撑研究实施是横向回溯的重要内容。回溯机制包括里程碑式管理、随机抽查以及精简过程检查;评估标准是通过分类评价具体确定项目目标完成情况、成果创新水平和技术衍生绩效。

  围绕着研究过程,对研究节点进行设置,并对研究指标进行拆分,对项目做综合绩效评价(技术层面+经费管理),在评估管理体系方面包括主体责任落实、科研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建设、项目管理机制以及团队管理机制。主体责任落实包括强化承担单位主体责任、落实科研自主权;关注科研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建设;项目管理机制主要是资金核算和使用情况、预算执行和调整情况及下放科技管理权限情况;团队管理主要关注团队组建调整机制以及项目协同情况。

  应用研究基于回溯过程中阶段性评估结果:一是紧密围绕研究目标,在目标和考核指标不变的情况下,对执行过程中与原有目标形成差距、或超出预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做多元化的分析;二是项目综合绩效评价,突出项目实施绩效、科研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建设;三是根据应用研究特征,通过里程碑式管理、随机抽查制度和精简过程检查进行考核,强化权力制约,采用“事前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的“飞行检查”方式,突出实效、突出“减负”、宽严相济。最终形成回溯总结,并对后续研究节点、研究指标以及项目管理体系等形成方向性指导意见。

  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研发过程回溯路径也可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如图3所示,纵向应用研究整个研发过程分为需求分析、概念验证、产品研制、产品集成、产品实施,因每个阶段核心需求具有追溯性、中立性、独立性、必要性,因此每个阶段可以向其前一阶段进行回溯,节点(check point)评价结果强调清晰简洁、可行性、一致性和可验证性,通过门禁的准入准出机制,利用节点的自查标准,来确保阶段的技术成熟度和风险控制,依据门禁的逻辑,该研发过程逐级回溯和评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同样在纵向回溯的同时进行横向回溯。回溯路径的考核节点依据生命周期评价进行阶段性评审,需要合理确定评审验收时间。根据生命周期,通过合理的评审验收时间,进行阶段性评审。门禁的准入准出是考核的具体方式。通过关键过程控制、过程偏离控制,更加有重点地、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借由关键节点、关键指标进行回溯评估。在考核反馈过程中,假如慢慢的出现了偏离或失败的情况,进行技术归零和管理归零,形成回溯闭环。

  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核心需求指标包括合理的需求分层、全面的场景分析以及准确的功能定义,其核心需求会随时间迭代、还会随市场结构性调整。研发过程的管理体系支撑研究实施,在横向回溯过程中,管理体系是不是能有效支撑研究实施是横向回溯的重要内容,同时管理体系也在回溯反馈中不断动态变化。管理体系包括需求管理、供需接口管理、团队管理以及风险管理。

  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基于回溯过程中阶段性评估结果:一是对关键过程进行相对有效控制,对正向设计的研发过程和产品进行确认和验证,对研发结果和影响因素进行客观分析;二是对过程偏离来控制,必要的时候进行“归零”,即技术归零和管理归零,厘清关键性影响因素的基础原理,找出各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形成回溯总结,并对研究需求、研究流程以及管理机制等形成方向性指导意见。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属于创新链的不同阶段,对于现实中某个具体的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研发过程可能会涉及到创新链的这3个不同阶段。对于创新链的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研发过程回溯路径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四链”深层次地融合,加强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围绕创新研发路径,在回溯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考虑目标、实施、管理三方面内容,动态评估、动态调整,提升整体研发效率,如图4所示。

  本研究旨在探讨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研发过程回溯路径,合理评价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研发过程性贡献。主要结论如下:

  一是研发过程回溯与阶段性评估是重大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必然要求。对于重大科学技术成果评价,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科学计量指标的评价方法带来的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等问题,避免经验主义,冲破原有路径依赖,形成新的回溯路径与阶段性评估机制,促进重大科学技术成果评价实践,借助回溯机制优化和完善重大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研发过程的评估。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成果3类进行回溯路径探索。

  二是重大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回溯路径的方向与特征具有多元化和复杂性。回溯路径链条长、周期长,重大成果转化可能覆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多个阶段,这些过程可以是串联,也可以是并联;回溯路径的范围宽泛,研发过程领域广、综合性强,回溯的创新主体多、技术种类多、参与主体之间的创新协作机制复杂;回溯机制多元,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因其技术、科学、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元价值,不同阶段的研发过程回溯机制也呈现多元化特征。

  三是不同种类重大科技成果的研发过程回溯路径方面,在基础研究阶段,回溯路径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每个阶段均可以向前面任一阶段进行回溯,对动态调整的研究方向、研究预期指标、管理体系进行考核和评估;在应用研究阶段,回溯路径也可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每个阶段均可以向前面任一阶段进行回溯,对相对固定的研究目标、拆分后的指标以及管理体系进行考核和评估,通过综合绩效评价,突出项目实施绩效、科研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建设;在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研发阶段,每个阶段可以向其前一阶段进行逐级回溯,利用节点的自查标准,来确保阶段的技术成熟度和风险控制。

  四是不同种类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的研发过程回溯机制方面,在基础研究阶段,主要是通过项目拆分、小项目节点性公关、“揭榜挂帅”机制等优化回溯机制;在应用研究阶段,主要是通过里程碑式管理、随机抽查制度和精简过程检查等优化回溯机制;在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研发阶段,主要是通过对关键过程和过程偏离进行相对有效控制,必要的时候进行“归零”,通过可行性、一致性和可验证性优化回溯机制。

  五是围绕创新研发路径,在复杂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研发过程回溯路径中最大限度地考虑目标、实施、管理三方面内容,动态评估、动态调整,提升整体研发效率。基于3类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研发的不同特征,建立符合成果转化规律的回溯路径,与以往的重点项目评估不同的是,评估的内容、维度、方法都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在当前我国坚持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如何让研发过程回溯成为重大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指挥棒尤为关键,提升整体研发效率,推动“四链”深度融合。

  原文刊发于《科技管理研究》2024年第22期,本文略有删减。作者: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创新政策研究室,薛雅副研究员、王雪莹研究员。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Tel
Mail
Map
Share
Contact